香港IPO市场火爆——是什么推动了这波热潮?

来源:CNBC
作者:Anniek Bao

今年上半年,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新股上市总额飙升约8倍,达到140亿美元。
这场狂潮出现在香港多年IPO活动低迷之后。
北京监管利好、A股IPO乏力以及美国退市风险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这轮复苏。


投资者与企业对香港股权资本市场的热情正在迅速回归。大量中国公司涌入香港筹资,点燃了近年遭冷落的市场热情。

根据数据提供商 Dealogic 的数据,一些规模庞大的交易以及国家支持的政策鼓励,使得香港今年上半年的筹资额达到自2021年以来最强劲水平。

Dealogic 指出,今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的新股上市总额(不含SPAC,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达到 140亿美元,是2024年同期(18亿美元)的近八倍

这使得香港有望在今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市场,超过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普华永道(PwC)预计,香港全年IPO数量可达100宗,总筹资额将超过 255亿美元

这波热潮的回归,是在疫情后避险情绪和经济增长乏力背景下多年IPO表现不振之后出现的。

根据Wind资讯数据,今年上半年,香港共有 43宗新上市,筹资总额超 136亿美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筹资总额。

相比之下,2023年全年香港仅有 73宗上市,筹资总额仅 59亿美元(据港交所数据)。

汇丰中国股票策略主管孙瑜(Steven Sun)指出,这一复苏主要由多重因素推动,包括北京监管利好、A股上市放缓、市场流动性充裕以及美国市场退市风险,这些都推动了内地公司转向香港筹资。

他说:“香港市场的IPO热潮,很大程度上是由‘A转H’双重上市推动的。”(A股为内地上市股票,H股为香港上市股票)

孙瑜补充道,越来越多企业希望通过筹资推动其全球化战略,而港币在国际市场的可兑换性强于人民币。


北京政策利好

去年9月,中国股市因市场预期更强刺激政策而大幅上涨,扭转了此前的悲观情绪。

年初,中国AI公司 DeepSeek 推出低成本但高性能的大模型,进一步点燃科技股行情,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中国的创新能力,带动中资股估值回升。

麦格理中国股票策略主管萧宇峰(Eugene Hsiao)表示:“市场整体估值已回到历史均值水平,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好环境。”

截至周三收盘,恒生指数年初至今上涨 21%,成为全球表现最好的主要股指之一。

投资者信心也因中国政府可能推出更多财政支出以对冲贸易冲击而获得支撑。

今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与国内顶级企业家会面时强调,中国需要民营企业参与经济增长。

这一转变,加上北京批准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长期期盼,释放了大量被压抑的融资需求,尤其是面向消费者、较少受地缘政治影响的高质量公司

去年,中国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加快合资格内地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审批速度。今年5月,港交所推出“科技企业上市渠道”(Technology Enterprises Channel),加快已在内地上市的科技与生技企业的IPO进程。

Dealogic 股票资本市场主管李培瑞(Perris Lee)表示:“政策鼓励优秀企业赴港上市,为香港IPO市场注入了亟需的活力。”


内地投资者疯狂买入

推动香港市场上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内地投资者提供的充足流动性,他们追逐DeepSeek引发的AI热潮,并积极参与大型融资项目。

根据Wind资讯数据,通过“沪深港通”的南向资金净流入在4月至6月季度创下该机制自2014年启动以来的新高

相比之下,中国基准股指CSI 300年初至今仅上涨 0.2%(据LSEG数据),表现平淡。

这促使境内投资者将资金转向港股,孙瑜指出,南向资金已占香港每日交易额的近一半


“A转H”双重上市潮

这些因素促使越来越多在A股上市的公司选择赴港二次上市,例如宁德时代今年5月在港二次上市,募资超过 50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此类发行。

Wind数据显示,港交所目前的200多家活跃IPO申请者中,有40多家已在A股上市。

此外,今年寻求在港首发上市的高知名度企业还包括:蜜雪冰城集团、古茗控股、以及网约车平台曹操出行

萧宇峰指出,企业希望以港币进行离岸融资,反映其扩展海外市场的长期战略。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升温,北京呼吁领先企业走向全球,并多元化产能布局

法巴中国多资产投资主管李伟指出,香港市场对AI、可再生能源、数字消费与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更具包容性,契合内地企业的上市需求。

鉴于中美紧张关系升级,香港成为许多中国企业的首选IPO地,以规避特朗普政府可能推动的美股退市风险。

Dealogic 的李培瑞表示:“对于已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来说,赴港二次上市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额外保障’。一旦无法避免退市,这就是‘B计划’。”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