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批评“盲盒”成瘾,但这可能无碍Labubu制造商泡泡玛特的发展

来源:CNBC
作者:Anniek Bao,Lim Hui Jie

分析人士认为,对监管风险的担忧被夸大了,因为泡泡玛特的主要消费人群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而不是年幼的儿童。
相比之下,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本土同行将“受到严重影响”,一位分析师表示。
不过,尽管Labubu热潮没有减弱迹象,泡泡玛特仍面临其他挑战。

尽管北京对“盲盒”玩具发出了警告,但分析师仍看好泡泡玛特国际(Pop Mart International)——Labubu娃娃的制造商——在今年继续成为中国最热门的消费品牌之一。

在6月20日的一篇社论中,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呼吁加强对向8岁以下儿童销售盲盒玩具和集换卡的监管,例如在付款时核实买家年龄,并要求线上交易须获得家长同意。

虽然并未点名位于北京的泡泡玛特,文章却批评部分商家诱导年幼儿童大量消费“盲卡”和“盲盒”——而这正是泡泡玛特商业模式的核心:该公司通常将其娃娃装入不透明盒中销售,消费者在打开前并不知道里面是哪一款角色。

泡泡玛特的股价在截至6月20日的一周内下跌了 12.1%,创下自2023年底以来的最大单周跌幅,冲击了其过去12个月股价上涨逾 600% 的大涨行情。

不过其股价近期已有所回升,目前接近6月中旬所创下的历史新高。

官媒对盲盒玩具的评论让人联想到北京几年前对电子游戏行业的监管政策,当时旨在遏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和无监管内购行为。这导致了限制未成年游戏时长的措施,并引发整个行业的大洗牌,使中国游戏巨头市值蒸发数十亿美元。

中国政策制定者对企业的影响力度远高于其他国家,”智库会议委员会(The Conference Board)中国中心高级顾问Alfredo Montufar-Helu表示。

不过,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对监管风险的担忧被夸大了,因为泡泡玛特的主要客户群体是有购买能力的年轻成年人,而非儿童。

Montufar-Helu指出,泡泡玛特主要面向年轻消费者,因此大致可避免新监管带来的不利影响。

专注于未成年人的本土品牌将面临较大冲击,晨星(Morningstar)股票分析师Jeff Zhang表示。

此外,泡泡玛特日益依赖海外市场的销售增长,也有助于缓冲中国监管带来的影响。Zhang预计,未来10年其中国市场收入占比将降至约30%。2024年,泡泡玛特的海外销售额已超过其2021年全年总销售额。

根据泡泡玛特2024年年报,其约61%的收入来自中国大陆,其余收入主要来自东南亚和东亚地区,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

其2023年在北美市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550%,目前在美国拥有 90家实体门店和自动贩售机点位

汇丰银行预计,泡泡玛特2025年海外营收将在2024年的基础上翻倍增长至140亿元人民币(约合19.5亿美元),主要受4月推出的“Labubu 3.0”热销带动。这将占到公司整体营收的一半以上,而2024年该占比为39%。

这将延续其去年爆发式增长的势头——2023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逾一倍,达到130.4亿元人民币,利润几乎增长三倍


“多巴胺经济”崛起

与中国整体消费疲软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丑萌”玩具的流行迅速增长。面对经济放缓,许多人变得更加节俭,但年轻消费者仍愿意为“有趣的小确幸”买单。

Montufar-Helu表示,年轻消费者倾向于通过收藏玩具获得一种“可负担的专属感”,特别是当他们抽到限量版时,会有一种“我是幸运儿”的满足感。

泡泡玛特盲盒价格从 59元到5999元 不等,收藏者通常会花费数百甚至数千元,而某些稀有款式在二手拍卖市场上甚至可拍出六位数的高价

“盲盒的魅力就在于未知和不确定性。人们对自己将会抽到什么感到好奇。”新加坡 Resilienz 心理诊所高级临床心理学家Chris Wong表示。

他补充道:“当盲盒被打开、答案揭晓时,通常会带来愉快的情绪,比如惊喜和快乐。而这种情绪体验促使人们不断重复购买行为。”

此外,看到他人分享开盒体验也会增强这种心理反应,满足人类对社交连接的基本需求,心理学家补充道。


挑战仍在:炒货、仿品、交期延误

不过,尽管Labubu热潮不断升温,分析师认为泡泡玛特仍面临数项挑战。

Zhang指出:“虽然泡泡玛特的主力IP如Labubu在过去两年获得全球关注,但目前流行的内容并不一定能在未来五到十年持续受欢迎。”

汇丰分析师还指出,泡泡玛特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产能是否能满足市场变化、炒货行为可能使真正的消费者退出市场等。

上月,由于订单暴增导致交货延迟,泡泡玛特罕见地发布道歉声明。有消费者抱怨下单数周仍未收到商品。

仿冒品也可能削弱其品牌在国内外的声誉,尽管中国海关已加强出口监管力度。今年上半年,仅宁波港就查获超百万个侵权“假Labubu”玩具,涉及知识产权和走私问题。

为保持品牌活力,泡泡玛特开始效仿迪士尼,加速扩展IP资产、推出快闪店、动画工作室及主题乐园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透露,自己的愿景是将公司打造成“中国的迪士尼”

但这些计划并不便宜。

“动画制作需要一支稳定产出精彩故事的团队,”上海独立零售顾问龚艺(Echo Gong)表示,“管理主题乐园所需的能力也远高于卖玩具,而且投资也要大得多。”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