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ver Kneel Down!》(中文译作“不跪!”)这一标志性视频于2025年4月29日由中国外交部全球同步发布,用铿锵有力的画面与旁白,向世界宣示在贸易摩擦、技术封锁乃至地缘风波面前,中国绝不会低头。

(图片: 深圳新闻网, 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4-08/01/content_31121406.htm?v=pc)
在国内,这支视频迅速刷屏:长城、东方明珠、高速列车与量子实验室相互切换,旁白高喊“无论多大压力,都敌不过我们的意志;无论多严封锁,都拦不住我们的步伐”。而在国际上,随着中美博弈与全球经济波动的加剧,其政治与金融意义更显深远。
这一视频之所以受到关注,首先因为它在国内强化了民众对国家强硬立场的信心。它借助大数据与社交媒体矩阵将“核心利益不可侵犯”“决不妥协”的信息快速传递,从而在舆论场中营造统一战线。然而,在西方舆论中,这不过是中国“软硬结合”外交宣传的又一次升级:既展示“硬实力”——科技突破、抗疫援助,也运用“软宣传”——激发民族自豪感。
英国《金融时报》在题为《中国将美国比作“孤舟”,警告勿与之同舟》的报道中指出,这支视频不仅延续了“中国战狼”式的强硬外交风格,更通过将美国描绘为“全球欺凌者”,试图在国际舆论中重塑自身形象。文章强调,这种带有明确政治诉求的宣传,短期内或能稳固国内民心,但若不伴随实际的市场开放与法治透明,将难以消除外界对中国投资环境的疑虑。Bloomberg 分析师 Matthew Turner 则指出,企业在华的合规成本与政治风险溢价或将因此抬高。一些跨国公司可能重新评估其在华投资战略,进而影响外资流向。此外,位于华盛顿的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也在其“On China”项目中分析称,视频反映了中国在“关键矿产安全”“高科技供应链自主”以及“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等领域的综合考量。CSIS高级研究员指出,面对美国对稀土等关键物资的制裁威胁,中国此番宣传兼具“外交喊话”与“风险管理”双重功能,一方面向全球示强,另一方面也在向国内外资本市场释放“政策连续性与安全感”的信号。
同日发布的市场数据显示,亚洲股市在消息影响下小幅震荡,日本日经225与韩国KOSPI均小幅上涨,中国A股则在开盘后稳步攀升,最终以上证综指涨0.5%报收,沪深300涨0.6%。但成交量较前日有所放缓,折射出投资者在地缘政治信号与基本面之间仍保持谨慎。人民币对美元当日则小幅贬值0.15%,离岸价报6.85,一方面因美元走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场对中美关系前景的不确定。
避险资产方面,金价继续高企。摩根大通已将金价目标上调至4,000美元,并将中国这一系列舆论动作视作强化避险需求的重要推手。与此同时,穆迪则提醒:如若中美对峙升级并出现实质性制裁或供应链断裂,金价波动可能进一步加剧。
从金融政策层面,中国人民银行在视频发布前夕宣布对部分中小银行定向降准0.25个百分点,并释放了数千亿元长期资金,用以稳定实体经济与市场信心。上海与广东两地还合计发行超50亿元专项债,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项目。这些配套举措意在对冲外部压力,保持国内金融体系与经济的韧性。
细看此次传播策略,外交部不仅在微信、微博、YouTube 等平台同步推送,还联合央视与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多语种发布,覆盖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这一铺排方式,让视频既在国内形成舆论高地,也在国际舆论场引发讨论。

而对中国经济与产业本身,这场“宣传风暴”还带来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金融科技、影视制作与后期传播相关企业订单激增,多家高端设备与软件供应商因此获利。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政治+金融+科技”联动,正在塑造新型的国家品牌与软实力出口模式,为未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新思路。
《Never Kneel Down!》绝非一部简单的宣传片,而是在中美博弈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大背景下,将政治信号与金融预期紧密绑在一起的战略性举措。它既是对国内民心士气的巩固,也尝试通过舆论和市场联动,对全球投资者发出信号:尽管风雨难测,中国的前行决心不容置疑。对投资者而言,既要关注外交态度如何映射政策导向,也需警惕由此带来的市场避险与风险溢价;对决策者而言,如何在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确保市场开放与规则透明,将决定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