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万亿美元股市,成了习近平和特朗普的共同难题

来源:Yahoo
作者:Zheng Li, Kelly Li

中国消费者为何储蓄多、消费少?为何即便习近平和唐纳德·特朗普想要改变这一行为也举步维艰?答案部分就在于中国的股市。

即使在近期一波反弹后,中国股指也仅刚刚回到十年前泡沫破灭后的水平。股市回报不佳,不仅没有刺激消费,反而推动了居民增加储蓄。如果十年前在标普500指数投资1万美元,如今价值已超过三倍,而在中国沪深300指数的同等投资仅增加了约3000美元。

长期观察人士认为,部分原因是结构性的。35年前,中国设立交易所的初衷是让国有企业通过吸纳家庭储蓄建设道路、港口和工厂,而不是专注于为投资者创造回报。这种偏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从股票供给过剩到上市后乱象,至今仍压制着这个11万亿美元的市场。

中国领导层正面临修复这一局面的压力。习近平依赖国内消费以实现5%的经济增长目标,尤其是在对美关税战因巨大贸易逆差而加剧之际。但同时,北京又必须依赖股市作为融资渠道:中国需要巨额资金来培育支撑其科技雄心的企业——即便这些企业的盈利能力仍存疑。

“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以来是金融家的天堂、投资者的地狱,虽然新上任的证监会主席做出了一些改进,”中国政法大学资深证券专家刘纪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监管者和交易所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向融资端倾斜。”

今年股市反弹的局限性再次显现。尽管人工智能概念一度带来乐观情绪,但沪深300指数涨幅不足7%,落后于欧美基准指数。这种表现不佳,加上经济前景不确定,解释了中国极高的储蓄率——高达可支配收入的35%。

资产管理行业从业者陈龙已在小红书上提醒大家不要盲目追涨。
“很多普通人进场以为能赚钱,但多数最终变得更穷,”陈龙在接受采访时说。他自2014年起投资,“国有企业主要听命于政府,而非股东;许多民营企业家也很少顾及中小投资者。”

过去一年,中国高层对股市的财富创造作用表现出更强的关注。在房地产低迷和社会保障体系分散之下,不安全感进一步加剧。

中共中央政治局去年12月在会议上罕见地表示要“稳定房地产和股市”,今年7月又提出要“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除了股市反弹,没有其他捷径能增强家庭信心,”莲花资产管理首席投资官洪灏表示,“这是我们经济学家在北京闭门会议中反复讨论的话题。”

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的困境已积累数十年。
“中国的交易所受政府号召推动企业融资的驱动很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说,“但在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几乎没有多少人有动力去做。”

202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IPO市场。但由于缺乏对股东的保护、IPO欺诈监管松懈,导致股价崩盘和退市频发——散户称之为“踩雷”。

以2019年上市的北京左江科技为例。该公司曾在2023年称其产品模仿英伟达的BlueField-2 DPU,但次年1月便因信息披露违规遭调查并警告可能退市,最终被深交所摘牌。

中国证监会未立即回复传真寻求置评。

近年来,监管层加大了对低质量IPO的筛查和金融欺诈的打击力度,也在减少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大股东减持的规模,同时推动更多利润分红给投资者。

已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IPO数量降至2023年的三分之一;据官方媒体报道,沪深上市公司2024年现金分红合计2.4万亿元人民币(3340亿美元),同比增长9%。

“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策略师丁文杰表示:‘IPO后的监管要求变得更严格,无论是可靠性、透明度还是信息披露方面。’”

但改革仍未使市场真正转向以投资者回报为中心。

尽管回购有所上升,2024年沪深300公司用于回购的资金仅占市值的0.2%,远低于标普500公司近2%的水平(彭博数据)。

近期推动更多科技企业上市的政策也让部分投资者担忧。监管机构恢复允许尚未盈利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并首次允许它们在创业板上市。今年以来IPO数量较2024年同期增长近30%。

这固然是为确保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机器人等战略领域企业融资,以应对中美科技之争,但也意味着当局可能再次将融资需求置于投资者保护之上。Vantage Markets分析师Hebe Chen在墨尔本表示:“快速推动更多企业上市,而不解决企业诚信的根本问题,只会增加数量,却无法恢复投资者信心。”

据知情人士透露,交易所官员正积极联系投行,鼓励企业提交IPO申请,一些高质量科技公司甚至可进入所谓“绿色通道”,以加快审核和批准。

“整个监管环境仍不足以帮助企业发挥最佳表现,”百达财富管理首席亚洲策略师陈东表示。这需要对制度环境进行更全面的改善,“为企业创造正确激励”,才能真正让股东受益。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