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贸易重器”或成对抗特朗普关税的最后手段

来源:CNBC
作者:Holly Ellyatt

欧盟或正准备启用一项“反胁迫工具”,以试图阻止即将对其出口商品实施的30%高额关税。

据报道,包括德国在内的多国欧盟成员国支持在无法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的情况下,对美方采取“反胁迫”措施。
“反胁迫工具”(Anti-Coercion Instrument,简称ACI)是欧盟于2023年设立的,但至今从未实际动用过。

随着对欧盟进口产品征收30%关税的威胁迫在眉睫,欧盟似乎正在考虑是否动用这项被称为“核选项”的“反胁迫工具”,以期在贸易争端中起到震慑作用。

据欧盟外交官本周告诉路透社,包括法国和德国在内的多国成员正在考虑若无法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协议,将动用反胁迫措施应对美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限制美企进入欧盟市场、禁止参与欧盟公共采购、对商品与服务实施进出口限制,以及对外资在欧盟的直接投资设限。

随着特朗普与欧盟的贸易争端逐步升温,欧盟或即将动用被称为“贸易重器”的手段。

目前来看,白宫称如果8月1日前无法达成协议,将对欧盟进口商品征收30%的关税。尽管表示该期限是“固定的”,但也强调贸易谈判在此之后仍可继续。


什么是“反胁迫工具”(ACI)?

美欧关系当前正处于低谷,特朗普多次指责欧盟采取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因欧盟在货物贸易上长期对美方存在顺差。

根据欧洲理事会的数据,2024年欧盟与美国的贸易总额达1.68万亿欧元(约合1.97万亿美元)。尽管欧盟在货物贸易上有顺差,但在服务贸易方面则对美国存在逆差。整体来看,欧盟在去年总体上仍有约500亿欧元的顺差。

随着特朗普最新的30%关税威胁愈演愈烈,欧盟正在评估多种应对选项,包括对美国产品征收反制性关税,以及启用潜力强大的“反胁迫工具”(ACI)——这是2023年设立但从未使用过的机制。

ACI的设计目的在于抵御来自第三国的“经济胁迫”行为,即通过胁迫手段试图改变欧盟政策,并对欧盟贸易和投资构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说法,ACI的首要目标是“威慑”;但如果第三国确实采取了胁迫行为,欧盟就可以“首先通过对话与接触,但在必要时可采取回应措施”应对。

这些回应不仅仅是反制性关税,还可能包括对商品和服务进出口、知识产权、外国直接投资等多方面的限制。

此外,“反胁迫措施”还允许欧盟在市场准入方面对美国企业加以限制,尤其是限制其参与欧盟公共采购,并可能禁止其销售食品和化学品。

据路透社报道,此举也可能影响美国在与欧盟存在服务顺差的领域,如数字服务商 Amazon、Microsoft、Netflix 或 Uber 等。

欧盟委员会强调,欧盟的应对措施必须“与遭受的损害成比例”,并且应“有针对性且为临时性措施”,仅在胁迫行为持续期间实施。

执行ACI也需要一系列程序,包括调查是否存在胁迫行为,然后提交给成员国确认调查结果。若要正式实施反制措施,需27个成员国中至少15国同意。即使准备行动,欧盟委员会也会先与被指控国家对话以试图解决争端。

CNBC 已向欧盟委员会请求更多评论,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贸易重器”是最后手段

目前,欧盟正与美国进行最后阶段的贸易协议谈判,目标是达成10%基础关税的协议,并为汽车、农业、机械、航空航天等关键产业争取豁免或配额保护。

“虽然欧盟可能接受10%的基础关税,但如果关税超过15%,则很可能引发欧盟的反制。” 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分析师在一份简报中指出。

“特朗普扬言将关税提高三倍,这在欧盟看来更像是一种谈判策略,而不是最终落点。”不过,欧盟已准备对高达1160亿欧元的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并可能动用包括ACI在内的其他强硬贸易工具,以迫使特朗普政府回到谈判桌。

欧亚集团的Mujtaba Rahman、Emre Peker和Clayton Allen指出,动用ACI将相当于使用“贸易重器”,是不得已的最后选项。

他们指出:“尽管法国、西班牙等国将主张对特朗普的关税做出强硬报复,但欧盟委员会起初更可能以增加美国商品的关税为主。”

然而,若局势升级至他们所设想的“10%关税战”情境,布鲁塞尔可能就会动用更激烈的措施,如出口控制、公共采购限制,或对美国服务出口的惩罚——最终祭出ACI这一“贸易重器”作为最后反制手段。

Related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