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NBC
作者:Anniek Bao
随着美国关税政策抑制海外需求,中国正推动出口企业将销售转向国内市场。这一举措可能加剧本已受消费疲软和产能过剩困扰的经济体的通缩压力。
出口转内销引发价格战
高盛预测,2025年中国零售通胀率将从2024年的同比0.2%降至零,批发价格同比降幅将从去年的2.2%扩大至1.6%。尽管要求加大刺激力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政府可能等待经济恶化的具体迹象出现后才会动用财政手段。
在美国天价关税导致订单锐减的背景下,中国正全力协助出口企业将商品转销国内。京东、腾讯和抖音等电商平台已设立专区,以高达55%的折扣促销原定销往美国的商品。巴克莱银行资深中国经济学家周颖凯指出:”副作用是引发企业间惨烈的价格战。”
通缩阴影持续扩大
中国CPI在2023-2024年徘徊于零值附近后,今年2-3月连续两个月负增长;PPI则已连续29个月下跌,3月同比降幅达2.5%,创四个月最大跌幅。摩根士丹利团队预测,受贸易战影响,4月PPI降幅可能扩大至2.8%。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闪辉预计,2025年全年CPI将零增长,PPI降幅达1.6%。
企业生存危机加剧
特朗普政府今年将对中国商品的关税提高至145%,中方则反制加征125%关税。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这种”出口转内销”仅是权宜之计。失去美国市场后,出口企业面临需求疲软、价格战、利润微薄、账款拖欠和高退货率等多重压力。欧亚集团中国区总监王丹警告,随着”最低限度”免税规则取消,依赖出口的中小企业破产潮可能导致城镇失业率升至5.7%,超过政府5.5%的目标。
政策应对空间犹存
过去几年出口激增曾抵消房地产低迷的拖累,但如今两大负面因素同时发力。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警告可能出现”超预期的需求冲击”。不过学者认为中国政府仍握有政策工具,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表示,美国重建产能需时1-2年,期间其消费者将承受涨价压力。欧亚集团王丹指出,决策层将低通胀视为经济转型期的缓冲而非危机,可能通过定向政策提升居民购买力来应对市场挑战。
(注:文中人物职务及机构名称为报道时信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按1:7.1折算)